“往往最极致的工艺是感受不到工艺,最舒适的面料是感觉不到面料的存在”,北京服装学院青岛籍校友王遵元坚持面料研发倡导回归自然,舒适才是最本质的特征,没有束缚、没有异感,就像没穿一样,人衣一体,让皮肤畅快呼吸。他联合中国改革开放40 年纺织行业突出贡献人物、北京服装学院教授张大省老师共同研制推出迭代涤纶。近期,北服青岛时尚产业园对新维纺织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遵元和张大省教授进行了采访。
青岛新维纺织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
王遵元
Q:目前企业是一个什么状态呢? A:疫情期间企业还是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并不是业绩方面的影响,业绩相较往年反而还有所增长,而影响主要是对产品开发等方面的,实验研发方面、企业与学校间交流在疫情期间不便展开。
Q:面对问题,企业都有哪些妙招呢?为应对疫情采取哪些措施呢? A:这次疫情同样也带来很多机遇,能让企业静心积蓄力量,产业链下游企业也受影响,正好开展共同研究,也与多家社会机构合作,研究也会发现产品利用率在纺织服装产品所占比重较大。其实哪怕没有疫情,企业也会面临转变,疫情同样也是契机。目前国内纺织服装企业还都处于规模内生产,此时可以沉下心来研发自己的产品。这半年迭代涤纶已拒绝了很多生产的订单,为了长远做好自身品牌运营,所以不能只看眼前利益。因为各种原因,国外会对国内的产品产生一定排斥,要做到让他们无法排斥,就要做好产品的研发,我们要努力做到有这样的品牌自信。
Q:迭代涤纶纤维产品研发种类齐全,目前市场应用最大的产品是什么? A:可以举例,比如三维导湿面料,它能够做到里面不湿将汗水散发到外面,外面也不湿,小雨也能够不渗透到内里。迭代涤纶产品有亲水性效果,目前来说客户还是很满意的。迭代涤纶集亲肤、高回潮率、低静电、舒服美观等众多优点于一身,彻底颠覆了我们对于常规涤纶的认知,将高品质的感观推向极致,为品牌361和ANTA等开发的产品正在试穿阶段,与纯棉手感相似,同时也得到国内纱线企业以及成衣企业的青睐。可将专利直接交给品牌商,这样产品研究应用性会更强。
Q:新维纺织的专家式服务内容都包括哪些? A王遵元:合作的新产品会告诉客户运用方法和后期效果,而产品其实是新技术,所以更多是依赖技术研发专家的全程服务。研发成果目前在国内外都最新型,新的术在纺丝过程中还不太熟练,需要专家们在遇到问题解决过程中一起商讨解决方案。
北京服装学院教授 改革开放40 年纺织行业突出贡献人物 张大省 Q:目前的口罩是三层材料,随着天气炎热,购买者普遍对口罩的材料有了跟高的要求,对于面料您有怎样的研究和看法? A:目前口罩产品还是不太满意的。一是主要看中间这层纤维间距较小,其实还是隔不住病毒病菌,纤维间距小的面料反而容易引起呼吸困难;二是现在的口罩大多为一次性的,不能长期使用,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我目前正在研究海岛纤维,纤维比较细,聚丙烯里面加上抗菌材料,就能达到抗病毒效果,抗菌材料也可以清洗,能达到多次利用的效果。
Q:口罩材料可以完全降解吗? A:完全降解是做不到的,因为它的主要成分都是聚丙烯,聚丙烯不稀释,佩戴者的脸部还容易产生不适,所以针对口罩可以做出的改进还很多。 Q:科技因素对于纺织行业的转型升级都有哪些意义和重要性呢? A:企业还是要自主研发新产品去为客户服务,这样才的产品对客户才会产生较大吸引力,好的产品必须要有科技支撑。
Q:老师您可以聊一聊您的研究成果吗? A:基础性研究目前在与青岛大学老师合作(抗菌中药棉),我认为新技术、新材料的学习和研发需要普及到院校、企业、设计师的工作过程中。北服青岛时尚产业园可以作为很好的平台,院校师生、企业、设计师可以学习到最新的研究成果,学有所用。
Q:二位怎样看待纺织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呢? A王遵元:中国的纺织发展到现在是需要依靠科技来革新,但是基础纺织技术对每项产品研发还不够深入,且涉及专业领域较少。未来纺织科技发展成长,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深入开发的同时理论也同样需要研究。 A张大省:目前中国的纺织,论多,能占世界70%,论强,还需要更多品种和功能性等要素。研究单位所做的基础研究还远远不够,达不到市场目标要求。因此需要像我们这样一批研究人员与企业和品牌商联合,精心研发新型技术,纺织服装行业科技技术创新能够带动转化出更多样产品。
Q:对于北京服装学院在青岛落地北服青岛时尚产业园,您二位有什么期许?对园区有什么需求? A王遵元:当然希望北服青岛时尚产业园能越办越好,且能够引领青岛时尚,让青岛能够成为一个更加国际化时尚的城市。时尚不仅是时尚的穿搭,还有时尚的理念;引领视觉和表现形式的时尚,时尚的消费观念,引领潮流和时尚生活方式;再者就是创造力的时尚,培养时尚人才的创造性时尚思维。 A张大省:对于北服青岛时尚产业园,我的想法是“我们做的研究属于工科类,但是服装设计是偏艺术的,所以很多设计师只注重衣服的颜色和款式等因素,对于面料的功能和研发都不太注重也不太熟悉,我希望北服青岛时尚产业园未来能够开设更多关于此类的课程,真正做到‘艺工融合’。”